close

上星期開始參加「靈性療癒」課程,

老師期待二個月的課程結束之後,我們都能成為助人的天使。

她說了一句話非常受用:「在幫助別人之前,我們應該先了解自己。」

(我一直以為幫助別人需要的是用一顆良善的心理解他人。)

 

從大學開始,我一直非常樂於協助身邊的人解決情緒問題,

要好的朋友基於一定程度的理解,加上友誼因素,通常都能使朋友破涕為笑就不多說,

比較神奇的是我的寢室裡一天到晚都有半生不熟的學妹或社團同學來,大家都哭著進來笑著出去。

看大家開心的樣子,我也一起開心,

但室友心疼我的時間被別人的淚水佔去太多,還曾經對我碎念一番呢!

因此大學時代我收到好幾個精美垃圾桶當禮物,

理由都是:「你是我們的情緒垃圾桶,真的非常感謝你!」

(那幾個垃圾桶真的很耐用,有二個現役中呢!)

 

這種「功力」(或者「功能」)出社會後仍然持續(所以又收到二次垃圾桶),

不論交情如何,同事們有煩惱常常找我傾訴,

就算沒同事的時候,畢業的學生或家長有任何問題來找我,我也義不容辭,

慢慢地就有了力不從心的感覺,也真正了解當年室友的心疼。

 

不過當初決定去上課的目的並沒有高貴到是「想協助更多人」,

只是想幫自己找點不一樣的事。

上課前二週抽愛的功課卡,「助人」出現好幾次,

不相信命運但相信緣分的我大樂,覺得自己正走在正確的路上。

 

沒想到二堂課之後,

我開始對「不了解自己」感到些微驚慌。

(幸運的是我沒有不喜歡別人眼中的我。)

討論時間我也在放空(想讀的那本書就擺在眼前卻沒看到那種等級的放空),

並非覺得討論無用,而是很難進入核心,所以虛晃一遭。

 

本週課程為「破冰活動—體驗心靈空間」,

我非常認真地布置了自己的沙盤,

也仔細聆聽同學對我的沙盤的詮釋,然後對大家說明那是一個怎樣的世界。

直到老師問:「那你自己是不是在那裡面?」我更驚慌!

原來我自己要在裡面?

(當然不在裡面也沒關係,因為你可以想自己十年後會在哪裡。)

DSC_0006  

我的世界,但是我不在裡面。連十年後會在哪裡都想好久。

 

於是我知道問題出在哪裡,

原來我一直是旁觀者,

幫自己找了個位置,靜靜地看著。

我不害怕認識新朋友,但也不熱衷交新朋友,

跟小時候一樣,一直都是姜太公釣魚,絕不主動,遑論積極。

 

黃春明老師說:「別人先快樂,我才能快樂。」

我也有這種想法,喜歡看別人笑、喜歡感覺別人開心。

所以我願意繼續幫助別人,

但是助人的天使可以在認識自己時放空嗎?

 

(過完年後出現三次以上的卡還有鼓勵人找到自己專長的,

如果我能夠經由這樣的課程認識自己,

那我希望自己下次再遇到這張卡時可以不需反覆思索就給自己答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ta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