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早安。
今天也以讓人滿足的早餐揭開序幕。
跟昨天沒有大差別,不過同樣讓人充滿能量。
吃完早餐,趁著無人出沒,先拍民宿玄關再出門。
大原三千院的「符」好像是保佑家戶平安的?
那二隻壺完全不遜於具有哲思的花啊!
這籃子裡原本有地瓜,現在不見了,大概就是我們剛吃下肚的那些吧?
(刺球狀的果實應該是栗子吧?)
民宿的接待處採光非常不好,使我好奇我們住的房間(圖中左側的牆就是我們的房間牆)在日式屋子的原始作用。
應該不是客廳之類的,因為另有一個公共空間。
(現在忽然想到,我真是一個非常膽小的人啊!
我們在民宿的時候,都有其他人活動中,所以我不好意思拿著相機到處拍,因此無法跟大家分享我最喜歡的洗手台了。)
昨天拍過卻再拍一次,因為多了一台腳踏車。
應該是民宿工作人員的腳踏車。
(月屋沒有腳踏車租借服務。)
今天一樣要先去小七買咖啡。
「迷途」的狀況比昨日稍緩,所以堪稱「順利出發」。
明明就只是一條小巷子,可是燈好迷人啊!
(好吧!「印章」二字也很迷人。
我甚至問郭小秋:「如果我現在走進去說要刻一顆印章,我們離開京都前應該能拿到吧?」)
民宿旁的可愛小餐館,在抵達京都當晚就非常吸引我們,可惜當時剛吃過晚餐。
原本二人說好一定要來吃一頓晚餐,卻還是錯過。
(喜歡它們在窗戶二側用玻璃磚的點子。)
是心理作用嗎?怎麼今天的街道看起來比昨天冷?
花店到了,但是還沒營業。也就是說,我們比昨天還早!唷呼!
到小七之後買了咖啡之後站在店裡喝,結果有店員來告訴我店內不可飲食,是怎麼一回事?(昨天就可以!)
我知道沒有擺桌椅就是沒有飲食區,可是店裡有標誌著「紙杯」的垃圾桶,難道是要客人到店外喝完咖啡再進來丟垃圾嗎?很冷哩!不過我還是心虛地道歉了。
學到一課。
喝完咖啡,我們前往公車站。
這段路很短,但是扇子控如我還是被一家扇子店吸引了!
所以在很冷的天買了一把扇子。
(而且在我聽不懂日語而店員不懂英語的狀況下還是看了許多把扇子,然後完成交易。
日本人的服務精神讓我大大讚賞與佩服,甚至有囉嗦了老半天之後卻決定不買還被道謝的經驗。)
今天搭京都旅遊精華5號公車,
京都所有的景點,5號通通能載你去!
想當然爾,車上極度擁擠,
而且不只有外國觀光客喔!
拿著地圖和同伴討論的日本人也不少。
幸好幾站之後我坐下了,
所以能夠好整以暇地拍下平安神宮鳥居的局部,以及一點點京都博物館。
說來不好意思,我們今天的第一個正式行程是「吃午餐」。
因緣際會在網路上看到「茂庵」,二人皆大受吸引,所以無論如何都要去!
在淨土寺站下車後,東張西望的毛病又犯了!
導致沒搶到第一輪,因此在茂庵等了一會兒才吃到午餐。
但現在看著照片,回想散步途中所見,以及等太陽出現的心情,覺得晚點吃飯也很好。
照片裡二位少男應該是台灣人,見他們一路往前趕,應該就是怕排隊吃飯吧?
住宅區也有案內圖!真有趣。
不斷拍日式窗戶,可見我對自己的防盜窗怨念很深,哈哈!
只好努力賺錢,過幾年爸爸同意的話,就來換新的,而且連窗框一起換掉!
(原來是三短二長,不是三長二短。)
非常有歷史的幼稚園。我喜歡這個園徽。
這張「園兒募集」的海報使我想起曾經參加過的一場耆老座談會,
那是為一群在日治時代就讀同一所幼稚園的老先生老太太們而辦的座談會。
當時她們甚至「復刻」了幼稚園的圍兜兜,穿到座談會來,
還在座談會上唱起園歌。
在一旁記錄的我,為這種熱情而眼眶含淚哩!
關於「民族意識」與「團結」的教育,台灣好像有很不同的作法。
(其實是被大中國的思考給剝奪了啊!)
具有美國西部風情的信箱,也適合寧靜的日本住宅區。
竟然有牛!還好這不是要賣的,不然立刻掏錢買啊!
冷天的陽光讓人心存感激。
房屋立面「店頭精米」那幾個字好酷!
很漂亮的粉紫色。
我猜想是石蒜之類的植物,可是找不到能確定的資料,先放在心裡。
走著走著,看到「茂庵」的招牌,小小的,藏在辟荔叢裡。
往上走了一段後聽見身後有可愛童音,所以回頭看,
是一對父子。
爸爸看似冷酷型男,卻以非常溫柔的語調跟孩子說話,
而且任孩子選擇他想要的前進方式。
嗯,這戶人家門口的裝飾很難懂。
往前幾步,是另一塊被日光與秋色包圍的招牌。
我見著陽光像蜂遇到蜜,還沒回神,小男孩已經走上來了。
舉著相機問爸爸能否拍照,得到微笑首肯。
是個可愛的捲毛小子。
大概是因為完全聽不懂怪阿姨口中冒出來的聲音,所以說再見的速度之快、之堅決,傷到我了。(泣)
順著指標走,發現迷你鳥居二座,
不知道是藝術品呢,或者是吉田神社的指標。
拾級而上,盡是落葉,
紅黃錯落間,旅人踏於其上,滿足之感頓生。
繼續往上爬,又是另一個巷子。
這與基隆相去不遠的民居排列方式,究竟為何多了如此多的靜美之感,讓人一停再停?
是基隆太潮濕?是基隆太暗沉?是基隆太狹仄?
我想,是「命運」的關係吧?
無論如何,希望我私心喜愛不已的基隆能逐步找回光榮。
我是樓梯控,一直都很想住在要爬樓梯回家的地方。
(但我相信真住了,必然怨聲載道。)
終於到了稱得上是「入口」的地方。
往餐廳的林間小徑。
如果是夏天前來,一定能與更迷人的風光相遇。
茂庵11:30開始供餐,我們抵達時已經12:00了,所以先在登記本寫上名字,然後坐在屋子裡等。
(後來發現還有坐在外頭等的人哩!我們能坐在溫暖的室內,非常幸運。)
等了大約半小時輪到我們,
由於飢腸轆轆,所以餐點一送上來就什麼也不想地吃下肚,完全忘了拍照一事!
(有興趣者請自行搜尋「京都茂庵」。)
飯很好吃,有熱湯的菜餚暖胃也溫心。
不過湯碗好大,餐具又沒有湯匙,
只好偷看隔壁的日本阿姨,真的可以直接捧起來喝!
幸好飽餐一頓的滿足感沒有完全剝奪我的理智,
所以享用餐後飲料時拍了眼前景色。
實實在在的京都之秋。
我只想說:坐在窗邊,真好!
(當時我們旁邊坐了位獨自前來用餐的日籍中年男子,
我跟郭小秋猜測各式該名男子可能具有的身分,
有點無聊,卻是旅行中的樂趣之一。)
茂庵的廁所在室外,除了是氣味芬芳的木屋外,全自動(一開廁所門廁間燈就亮起,馬桶蓋也跟著自動掀起)也讓我驚呼出聲。
不過畢竟不是連廁所都要拍的拍照咖,所以只能分享餐廳外觀的照片。
木房子跟樹林真是絕配。二樓用餐區窗玻璃上的倒影也迷人。(感謝郭小秋無心插柳之演出。)
雖然才第二天,但是因為鼻子過敏的關係,所以即使眼睛被小紅帽的影子遮住了,還是有掩不住的疲憊感啊!
(其實出發前熬夜二周的疲憊也未退。)
離開茂庵,我們前往來京都必訪的「哲學之道」。
沒想到才剛下山過了大馬路就讓我看見一家郵局,
想起「年賀明信片」,無論如何都要進去看一下啊!
年賀明信片美歸美,但同一款式一次要買五張,
猶豫了好一會兒還是買了,退一步想,不用苦惱該把哪張寄給誰也不錯。
而且要等12年才會遇到下一隻羊哩!
應該是很特別的紀念。
在途經的社區看見這標誌,好像是小心宵小之類的。
我只能說:「看無字真艱苦!」
抵達哲學之道後,我們先往人少的一端去。
這一端也有幾家小店,
東西不精緻(看起來多是中國貨),
但店家布置都有極高水準。
借用圍巾攤的全身鏡。
櫻花樹下的超級旅伴。
我不愛甜點,所以都用看的。
甜點店對面的木雕藝坊。
(我是因為沒吃東西所以可以走動,於是隨意在附近亂拍,
沒想到有幾個拿著厲害相機的台灣阿伯經過看到,竟然用台語彼此討論:「她在拍什麼?」
然後也拍了起來。阿哩!我自己也不知道我在拍什麼啊!
但既然都「蔚為風潮」了,就放一張上來吧!)
人少的這一端,可以到法然院,
書中的介紹不多,大抵不脫「人少、幽靜」,
所以我們來了。
說是禪院,在參道上的我卻有一種即將拜見武功高強的僧人的感覺。
照片裡山門左側的石碑上寫著:「不許葷辛酒肉入山門」,讓我印象深刻。
法然院的山門為茅草搭建,
想起修「葺」一詞在這裡可是極度真確的存在,忍不住站在山門前好久,只差沒數一數有多少根茅草了!
走過山門,首先見到的是象徵「水」的「白砂壇」,據說可讓參拜的人滌淨心靈。
拍得不好,所以照片沒放上來。
法然院不收費,但是本堂不開放參觀,入山門後右側的講堂則有不定期展覽。
我們到訪時楓未紅,但小巧的庭院別有洞天,旅人的腳步,又更慢了。
在京都遇到的第一棵銀杏。
我說她「不認真黃」,
卻還是捨不得離去。
(其實我們就住在東本願寺附近,不過東本願寺的銀杏仍然一樹綠,而且因為整修工程進行中,所以我們也沒進去參觀,只是每天經過時看幾眼。老實說,我每天都在心裡催促他們「快點黃!」)
一方小水池,將京都之秋演繹得恰到好處。
離開法然院,我們重新走上哲學之道,往銀閣寺去。
Nice to see you again :)
此行因為天冷且裝備不足,所以沒有騎腳踏車。
日後若有機會,一定要試看看!
水圳與櫻花樹下的小徑,是吸引我前來的原因。
這婆婆經過我時,臉上堆滿笑容,非常慎重地跟我打招呼。
讓我在異地感受莫大的溫馨。
團栗與貓頭鷹飾品具有無敵療癒之功效!
圳邊垂釣的小熊家族?(釣魚時真的很容易就到周公家拜訪哩!)
走著走著,就來到銀閣寺橋了。
我們鼓起勇氣走上人滿為患的參道,
沿路看到最多的是台灣旅行團和服體驗中。
但既然人都在這裡了,豈能半途而廢?
所以還是走到門口了。
當然沒有買票進去,在門口拍一張照片作為「到此一遊」之紀念,
告訴自己:「等下次有機會一開門就進來時吧!」
而且,好歹我看到(沒開花的)山茶花參道了。
在人群簇擁中,我們離開銀閣寺,
在夕幕即將落下之時,往惠文社一乘寺店前進。
前往公車站牌途中,受如此的景色吸引。
秋天,是金黃色的季節,
似是要讓人們能心滿意足地過冬。